從旅人到“新麗江人”:塤簫匠人張晉源的麗江慢生活
媒體:古城之窗 作者:內詳
清晨的束河古鎮,薄霧未散,青石板路上傳來悠遠的塤聲,低沉古樸的音調在納西老宅間緩緩流淌。吹塤人張晉源一襲素衣,指尖起落間,千年古樂與麗江的晨風融為一體。五年前,他和妻子帶著塤與古箏來到麗江。如今,這座雪山下的古城已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。
從旅居到扎根,音樂筑就“新麗江生活”
2019年,張晉源與妻子辭去北京工作,在大研古城、束河古鎮與白沙古鎮分別開設了“宋氏華林塤簫工作室”,一邊制作陶塤,一邊教授傳統樂藝。妻子教古箏,他則專注于塤的演奏與制作。起初只是旅居,但麗江的慢節奏與人文氣息讓他們決定留下。“這里的時間像玉龍雪山的融水,慢慢流進心里。”張晉源說。
如今,夫妻二人已從“過客”變成“新麗江人”。工作室不僅是傳承技藝的場所,更成為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小聚之地。游客推門而入,或學一曲《陽關三疊》,或定制一枚手工塤,在古城悠長的午后,感受千年古樂的深邃與寧靜。
一捧陶土,吹響千年遺音
塤,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,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歷史。張晉源制作的陶塤,選用麗江本地陶土,經揉泥、塑形、調音、燒制等十余道工序,每只都獨一無二。“塤的音色渾厚蒼涼,像在訴說土地的故事。”他說,“在麗江做塤,仿佛能與自然、歷史對話。”
除了制作,張晉源還致力于塤樂教學。他的學生中,既有白發老者,也有稚齡孩童。“很多人第一次聽塤就被打動,因為它直抵人心。”在他看來,塤不僅是樂器,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。“在快節奏的時代,我們需要這樣的聲音,讓人慢下來,聽見自己。”
麗江的悠慢,滋養生活的詩意
麗江的悠然,是張晉源夫婦留在這里的重要原因。沒有車馬喧囂,只有流水潺潺;不見高樓逼仄,但見雪山巍峨。
他們常在傍晚閉店后,帶著樂器到白沙的田野邊合奏,古塤深沉,古箏清越,與風吹麥浪的聲音交織成曲。“在這里,時間有了另一種刻度。”張晉源的妻子笑著說,“以前是按小時趕工作,現在是看云影變化、等一壺茶沸。”這種悠然,也滲透進他們的音樂里——塤聲更沉靜,琴音更從容。
如今,越來越多的“張晉源們”選擇在麗江旅居、扎根,用各自的方式詮釋著這座古城的魅力。而塤聲依舊每日在街巷間回蕩,仿佛提醒著匆匆過客:慢一點,再慢一點,才能聽見生活本真的聲音。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,版權歸發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,無商業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